现阶段,由于政府过度涉足经济活动,加上司法体系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导致选择性执法和弹性执法现象突出。
这方面有几项重要内容,如培育和创新社会组织、推进城乡社区自治、建立公民利益表达协调机制、用对话替代对抗等。此外,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进展也很明显。
针对这一问题,应将分配改革作为社会领域改革的第一切入点。这四条路线中,过去对前三条路线比较重视,但是对后者比较陌生,近几年,开始关注市场路线。至于社会共生更值得关注。正如前不久中央党校一位副校长说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躲不过的。倘若垄断性行业改革能够突破,经济体制改革可望出现势如破竹之势,但恰恰这是利益博弈的焦点。
进入 常修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改革 。这方面的改革不容忽视。这首先与日本的教育水平高有很大关系。
第五,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建议制定《国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重新进行一些最基本的道德普及性工作,比如,如何走路开车、如何礼貌地与人相处交往、如何讲实话不讲假话、如何工作学习,等等。日本的科研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4%,其中77%来自企业,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只有2.3%。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战略,在研发领域始终保持世界至尊地位。
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也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想方设法吸引中国游客。二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金融泡沫扩张。
看到与日本发展的巨大差距,我们更应该自省自警自励,奋起直追,埋头苦干,紧紧抓住中国发展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自己。主要是因为,虽然日本汽车工业发达,居民家庭汽车拥有率很高,但大城市地下铁路、地上高架轻轨构成了一个立体交通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很方便,人们出行首选的是轻轨和地铁(日本人都叫电车),很少有人会开车上班,甚至一些大公司的经理、政府的高官也都乘坐地铁。日本公司老板一般不会整天待在办公室里,而是经常身穿工作服在生产第一线解决问题。这里要特别提到日本的企业家精神,他们骨子里追求自己制造产品的完美品质,为达到在同行和客户眼里的称誉,而不惜把99.99%的精力用在0.01%的产品提升上,真正做到精益求精。
中国的发展引起全世界的惊叹,也令我们感到自豪。我们访问交流时,学者们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等等。另一方面,出口减少造成经济增速下降,日本大幅调低利率,实施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大量国外热钱流入,导致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飞涨。
在日本访问旅行,中国人经常会问,这里安全吗?东西会丢吗?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这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日本人很为他们完善便捷、节能环保的基础设施自豪,并认为日本在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方面具有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优势。
二是有限的国内需求,制约了日本经济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对人非常有礼貌,赴约非常守时。
日本更是十分强调节约的国家,全民具有强烈的节约意识。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战后高速增长期后又出现了辉煌的10年。从表面上就可以看到,日本是一个很守规则的社会。日本经济长期依赖外需,出口商品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国的地位。日本还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国家之一。世界各国公认,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中国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总的感受是,虽然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的阶段,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日本还有巨大的差距。日本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安全根本不是问题。
我们在东京的几天活动,充分体验到了地铁和轻轨的方便之处。应该将中国的市场优势与日本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两国的经济合作不断拓展。
一般来说,大学刚毕业每月收入20多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1.6万多元。访日之前,我们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说中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
我们接触到的日本各界人士都普遍反映,日本政治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政权不断更换,任职太短,由此造成长期发展规划的缺失,政策朝令夕改,这成为影响日本发展的突出问题。美国迫使日本达成出口自愿限制协定,但效果不佳。交通人流都在无形中听从一个指挥,就是都遵守规则。在日本的机场、饭店、宾馆等各个地方,经常可以看到放着没人看的行李,旁边人来人往,并没有人觉得东西不安全。
这些都在影响和制约着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在城乡、区域发展方面已达到了比较均衡的状态。
第四,日本是世界上最和谐有序的国家之一。第三,日本在生态环保方面的突出成就。
日本民族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有非凡的适应能力,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些都是日本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国外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加快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有人把这次泡沫经济破裂称为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日本是世界上节能减排做得最好的国家,其能源使用效率相当于中国的15倍之多。对于出口导向的日本经济来说,越来越依赖于中国,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进口扩大,被日本称为中国特需。中国企业家和中国制造业还缺乏这种精神,而又特别需要具有这种精神。
1984年底,美国对日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1994年日本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的8.55倍,达到战后以来的历史顶峰,随后中日经济差距迅速缩小,1997年日本GDP降为中国的4倍多,2002年降为中国的2倍多,2006年降为中国的1倍多,2008年之后两国GDP已比较接近。
要知道日本人的收入很容易,只要知道他大学毕业时间和年龄就可以了。日本经济方面的巨大优势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制造、金融实力、技术优势。
到1988年日元兑美元几乎翻了一番,从238∶1骤升至128∶1。总体上看,中国仍然并将长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几代人的差距,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